消費者行為研究,最後你要的是什麼?
每個商家在不同階段,有不同的任務指標,最重要的是:先確定你的目標

有沒有過這樣子的經驗?
我們細心觀察、研究男朋友/小孩/老媽的行為,推敲著他們的思緒,想著要怎麼做,才能讓他們達成我們期待的目的?

有人很好猜,答案根本寫在他的臉上,隨便一個小表情,就讓我們抓到他的心思和反應;有人老謀深算,永遠猜不透(如同丁噹唱的:「你最近是好是壞的沈默,我也不想去追問太多~」)。
常常陷入在搜集線索裡,讓我們忘記思考根本的原因:為了什麼目標,我要想這麼多?

半年前我在舊金山,逛著一家鞋店,突然被店員攔住詢問是否願意協助做問卷調查,他問東問西,從我逛店的流程開始問、問到店面設計是否具有吸引力、商品擺放是否一目瞭然、什麼元素讓我願意停留、哪個要素讓我有衝動想要購物?還好他大方,給了我50美元的商品折價券,不然拖著我半小時的時間,差點快翻臉。

離開時我才想,他問了好~多問題,到底想知道的是什麼?
他花了大把時間、給了消費者高金額折價券、事後還要做仔細的統計分析,最後才能得到期待的研究結果。說實在,除非是資源豐厚的大企業,不然⋯⋯這樣做其實有點令人擔心,真的能驗證他們的假設嗎?這些質量化資料真的能幫助他們成長嗎?花費的時間、金錢、人力、技術成本,有幫他們賺到更多錢補回來嗎?

滿腔的疑問,回到電商世界,在消費者行為如飛簷走壁、像小叮噹一樣有任意門可以隨意旋轉跳躍的虛擬世界,再看導流轉換率、網頁跳出率、平均停留時間、導購成功率、回購率⋯⋯心裡浮現更多的疑慮。

電商世界的消費者行為/顧客瀏覽行為,確實是按照行銷理論逐層拆解、細部解析,告訴我們如何突破重重的關卡,引導消費者來到最終消費的快樂天堂,但是要花多少人力物力,仔細研究,才能夠讓這麼百百種的客人,盡可能的達成我最終期盼的目的——營收

大公司可以廣撒廣告,因為他們有大筆預算;大公司可以導入網頁追蹤,因為他們可以階段性規劃導入;大公司可以逐層分析,因為他們有足夠人力。
對於我們規模還不大的小電商而言,需要更直接、更快速、更簡單的方式,先把大方向抓住穩定營收,而不能失焦,跟著人家做耗資巨大的行為分析。

沒錯,我們的首要目標不在於提高廣告成效、不在於導入大量流量、不在於讓顧客很開心地逛很久、甚至不在於有多少件商品被加入購物車,而先著眼「誰最後買了我的商品」!
有人會說我們這樣定義目標,太過狹隘、沒有看到全局,但其實這是焦點和資源問題。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,對目標的聚焦絕不能模糊!

更何況,我們其實擁有一座寶藏山,也就是交易數據方面的資產,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針對提升銷售,產出洞察分析了!
最直接的消費者行為,在於「消費者『購買』行為」,從真正貢獻過的顧客來找共性,想辦法擴大這個群體,給予對應的需求商品推薦,參考過去的成功模式稍加改進,就可以帶出更多的績效,直達天廳。

回到男朋友/小孩/老媽,有時候他們的一個小動作、一個小反應,就足以打亂我們的波心;電商世界難以歸類的消費者行為,更是飄在雲端、如此透明。

「哎呀~你想太多啦!我就是當下覺得好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嘛~」
懊惱為什麼身邊的人沒有作出合我們心意的行為時,收到的總是如此簡單的回應。
也是!不是所有行為都是理性的,也不是每個步驟都能被量化分析。

身為人,我們要學習用心去感受、用愛來化解、放過糾結的內心;
身為電商經營者,我們要試著從觸手可及的資源開始運用起、瞄準最終目的、不要讓太繁雜的資訊打亂自己!

電商世界,從消費者「購買」行為研究起
想要一個東西,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價值,那數據對我來說能滿足我什麼需求?